前 言 “云光水色潞河秋,满径槐花感旧游,无恙蒲帆新雨后,一枝塔影认通州”,这是清代文人王维珍笔下的通州。漫步通州,每一处古迹、每一处地名都向人们表明,它是个有城、有水、有漕运、有故事的城市。在古代,因为处于通途之上,它是北京城的东大门;因为漕粮的缘故,它是北京城的生命线;因为运河的缘故,它又有了很多运河城市的特征。 第一部分 邈远时代 通州,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,北京市的东南部。区域内河渠纵横,池沼广布,有“九河下梢”之称。这种自然环境对于早期人类生存形成某种程度的挑战。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,通州地区的文明才相应发展起来。跟其他地区早期的文明类似,通州地区渺远时代的历史遗存也是断断续续。例如,在宋庄镇尹各庄村发现古树、莲子、菱角、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遗骸,在菜园等地发现零星石器,在中赵甫发现燕文化的青铜器等等。  | | 几何纹铜敦 战国 通高22厘米,径15.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1981年12月,时为通县的中赵甫公社砖瓦厂工人在中赵甫村西取土,当挖到四米深处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。这批青铜器出自一座中型墓。墓室遭受破坏,详情不明。该墓所出的漆器全部散失,仅收集到部分青铜器。从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而言,该墓属于战国中晚期,对于研究燕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。 | | | |  | | 三犀铜鼎(1件套有附件2) 战国 通高23.5厘米,口径2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鼎圆腹,圜底,附耳微外撇,蹄足,盖微隆,中心一环钮,外围三卧犀。腹部装饰蟠螭纹,口沿外侧有秃棱一周,使口部形同子口。盖饰变形的蟠螭纹。 匕,大小、形状和纹饰基本相同。为椭圆形,靠柄处向上翘;直柄,上宽下窄,装饰有兽面纹、勾连云纹。匕与柄合铸一体。 | | | |  | | 山云纹半瓦当 战国 直径16厘米,残长28.5厘米,高8厘米 通州区潞城镇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瓦当置于大型建筑的顶部。山云纹瓦当的当面以两道山形纹示重峰,山峰两边各填两条小卷云纹。这种器物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燕国统治区内。 |
|